第732章 朕要一个解释(1 / 2)

贞观俗人 木子蓝色 5273 字 2021-06-23

殿中气氛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李世民皱起眉头,他没料到秦琅居然跟踩到了尾巴的猫一样,一下子就炸毛了,炸的他都有些措手不及。

本来李世民也只是想借着御史台的这些弹章,拿来敲打敲打下秦琅,这也是帝王权术,既要用更得要敲打,否则就容易失控。

本来他心里都早安排好了,朝会结束,喊秦琅过来,就君臣两人,除了起居郎和记录皇帝言行的两位史官,不再有其它人在场。

他稍稍敲打敲打下,这事就过去了,然后还计划着跟秦琅好好商讨一下这次官员大考之事,想调整一下几个重要的人事任命。

谁知道秦琅不按着剧本来啊。

“你这是什么态度?”李世民也恼了。“你可是自恃功高,朕也说不得你了?”

“臣不敢,只是臣身为宰相,既然被有御史台弹劾,圣人也要解释,那么臣红口白牙的也解释不清,干脆停职接受调查,让有司查个水落石出,也还臣一个清白。臣若是停职在家了,总不能影响干涉到有司调查吧,出的结果,总是可信的吧?”

说起来,唐朝宰相虽然从李世民开始,不断被削弱,从三高官官,变成政事堂群相,甚至以低品官充任,但总体来说,其实宰相也还是权威很高的。

汉朝时的宰相,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啥的,宰相就得引咎请辞,这在汉朝时成了一个重要的潜规则,甚至后来成为了皇帝平衡相权的一个重要手段,看哪个宰相不顺眼了,下次就借个灾祸名头让他辞职算了。官员们也经常以此为手段攻击政敌。

甚至汉朝的宰相如果获重罪,皇帝也一般不会直接处置,而是让他们自尽。两汉宰相经常自尽,不是他们怕死,而是一种默契,自尽就是认罪,然后皇帝和朝廷会留一线,不会穷追到底。

若是不肯自尽,则后果可就非常严重,要一究到底,甚至是牵连家族了。

当然,相比起宋朝宰相来,大唐的宰相权力也大的多,宋朝的宰相其实已经只有一半相权不到了,宋朝建枢密院夺了宰相们的兵权,又建三使司,分了财权。

除此外,还定下了一个规矩,宰相一旦遭受御史台弹劾,就要自请辞职。

当然,如果最后调查结果罪名不成立,则宰相也还是有可能复相的,而弹劾不成功的御史则要受到贬黜的处罚。

这也是皇帝再次削弱限制相权的一个重要手段,毕竟宋朝皇帝们普遍没有汉唐皇帝那样牛皮,主角光环不够强,皇帝们搞不过宰相们,祖宗又定了不得杀士大夫的祖训,于是就靠这种手段。

让御史用铁头来撞宰相,一经弹劾,宰相辞职,弹成功了,宰相一贬再贬,贬到偏远蛮荒终身不得回京,弹不成,大不了复相,也可以另安排个什么大州不让他回来,只要把那御史给贬了就行。

但大唐没这套说法和规矩。

御史当然可以弹劾宰相,可你得有确切证据,否则皇帝根本不会派有司调查。当然,皇帝有时也可能借机发起调查,但被调查的宰相,没定罪前,是用不着辞职回避的。

秦琅不走寻常路。

主动提出要停职接受调查,或干脆辞职等候结果。

这在李世民看来,有些威胁的味道了。

“陛下,臣向来以为权力需要制衡,宰相身为百官之首,更应当得到监督。失去监督制衡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臣便借此机会,开大唐一个先例,以后宰相被御史台正式弹劾,则自请辞职,以便于御史台不受干扰的公正调查。”

“这也是为我大唐司法公正,迈出有力的一步!”

这番正义凛然的话,让李世民都有点小感动了,这才是为国为民的忠正大臣啊。

差点就相信了。

李世民叹口气。

秦三郎的嘴能信的过的话,这母猪都能上树了。

“朕是相信你的,三郎!”

李世民话风突变,居然变的温情起来,甚至还起身走到秦琅面前,拉起他的手并肩在殿中漫步,“御史台的这些弹章也都言之有物,但朕还是愿意相信这些只是误解。”

“算了,这些弹章朕都留下了。”

秦琅撇撇嘴,这就打退堂鼓了?

别介呀。

“陛下,臣虽为皇帝女婿,可也认为不能因私废公,臣不是说气话,而是真心愿意开个好头,愿意辞职接受正式调查,等结果一出,各种无端指责便自然随风而去。若是陛下把这些弹章留中不发,捂着盖子,只会引发更多不好的猜测,于臣于陛下,都不好,于大唐,也不好。”

“你是不是又想偷懒?”李世民眼一瞪,“朕也知道你先前又要管着兵部,又要兼管东宫,还要管京兆府,又还要修大明宫,一人身兼数职,确实很累。可现在大明宫也修成了,你应当也能轻松不少了。”

“京兆府这边,朕再给你选派个能干点的来做少尹,替你分担,如何?”

秦琅摇头,一副又被陛下你英明识破了的样子。

“别总想着摞挑子,你应当多学学马周,天下官吏十万计,宰相才几个?能任宰相,这可是多少官员一辈子的追求。在其位,便好好谋其政!”

“这样吧,朕调孙伏伽任京兆少尹,让韦挺做吏部侍郎,你也不用再加检校二字了,朕正式授你吏部尚书之职。”

剧情走向与原计划不符,李世民倒也没过于纠结,见招拆招。

敲打不成,改成了安抚。

“臣感激圣人信任,但以为此例不可开,否则后患无穷,臣被御史台如此弹劾,陛下不但不派人调查,却反而按住不查,还加臣职,此大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