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起始篇(2 / 2)

第一轮攻击波在8月就由刘琦、钱顗等御史发起。结果一个被贬监处州盐酒务、一个被贬监衢州盐税。

之后出场的是苏轼、苏辙兄弟。苏轼的话真正说到了点子上要明白其中奥妙得先思考另一个问题:均输法出台前京城的供需早已脱节可为什么开封城还能保持住封建社会有史以来最巅峰的繁华呢?为什么?

那就是大宋朝最为后人所向往的、截止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世界上最昌盛自由的东西——商业。它在汉人所创造的正朔朝代的版图最小的地域里达到了让人无法想像的高度!像梦一样美丽繁华的汴梁城就是证据!

但它同时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持了首都的繁荣、周边的流通。可另一方面也让金山银河从大宋国库旁边流走跟国家不发生关系。

联系到苏轼的话就是“自均输法实行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均输法要做的就是和商人们争利润把商人们的利润收归国有。而商人们不敢动就是均输法的成功。

有人要说:这不是垄断吗?打击自由竞争?这是在走历史的回头路把本己兴旺发达的宋代商业硬生生地扼杀!也对也不对。因自由竞争、垄断这样的名词是发生在现代社会里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高昂的商业税。在宋朝不管商业怎样发达只是相对于其它朝代而言的。在主体上它仍是个农业社会。以农业税为准收缴的商业税能和那些大商人赚取的利润相匹配吗?

两苏之后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发起了新一轮攻击波。范纯仁是个让人摸不透的人一生总在变法、不变法之间飘来荡去秋千打得很有水平。这时他第一个跳出痛骂新法而10多年后他的表现恰好相反…

这时他职务和他父亲当年一样是知谏院。他的奏章再次重复君子小人论。在他看来新党无事生非。所谓的富国之法不外乎是向汉朝的小人桑弘羊学习每天里像商鞅那样想着怎样赚钱完全违背了孔孟等圣人教诲…

12日。范纯仁被罢知谏院贬出京城到外地反省。

16日苏辙被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出任河南府推官。

还有冯京、谢景温、李常等人不断攻击均输法理由千篇一律不外乎就是扰乱秩序。法术不正。不知所谓“秩序”是哪一条大宋律例所规定的?也不知正确法术是什么?反正王安石和他的同党们就是不正!

对此神宗皇帝没什么好脸色当着国家公务员拿着赵家发的工资却站在大商人那边说话这世上还有天理吗?没别的一个一个的驳斥、赶走都一边凉快反省去!

截止到这还只是些小打小闹均输法实行后富弼、司马光、韩琦、文彦博等等久负盛名、威力巨大的大佬们都还没登场。也许他们还在观望、在思考…

另一边宋神宗、王安石他们在做的就是稳住脚步、借着打压反对派的势头把均输法推广全国让每一路都做起来!要让全天下人都看到国库充足的状况最重要的是要给大家一适应期让他们僵化平稳了100多年的脑子能渐渐适应改变。

王安石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奏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变法的事缓变会有利急做害处多。大家要集思广议慢慢来”

新法第二条法令关系重大因它涉及到了国家之本——农业。这是最重大的一件事!一个处理不当就会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甚至改朝换代!有多少次改朝换代都是因农业垮了百姓们吃不上饭才铤而走险当了暴民!

这项新法名叫“青苗法”它在史书里大大有名甚至于成了这场“王安石变法”的代名词…

说青苗法必须得跟另一个名词联系起来那就是盛行于唐代的“常平仓法”这法令可说是项百分百为黎民百姓造福的仁政从哪一点上说都没半点害处。它是杆国家特设的天平当丰收时国家出钱稳定市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当灾年出现时国家以低廉价格卖出让人民能吃上饭。

注意它的性质:完全是不盈利型的是种国办的公益事业。那么问题出现:既这样好为什么王安石还要改变它去实行青苗法呢?

这再次验证了条真理——世上没坏事、只有坏人。无论多好的政策都要看是由谁去实施。历朝历代国家都由儒家学说统治虽有些奖惩条例可远远达不到监督力度。常平仓法再好也被底下官员们给败坏了:这帮人里较有良知的是私吞了仓里粮较有经济头脑的是把仓里的粮拿出来和奸商们勾结在灾年时以屯积、提价等手段卖出发的不是国难财是人命财。同时作为农民来说他们的口粮都成了问题种子粮又怎会剩下?于是开春后只能去借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