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能通过司法数算考试可授予正九品官职迁转类同进士。”
没有让钱嘉徵直接任官朱由检限定了“通过司法数算考试”这个条件免得良莠不齐的人混入官场。而且对没有官职的元士最初授官也只是正九品比五甲进士还低一点。
这个待遇在群臣看来实在不怎么好很多人放下了对元士的担心。觉得元士虽然迁转类同进士却不足以对进士造成威胁。
袁可立却没有放下警惕想到了自己和皇帝争论名额的事情他知道皇帝一定会赐下很多元士出身请求道:
“请陛下确定特赐元士名额。”
“元士数量不宜太多不能造成冗官。”
许多文臣也反应过来认识到如果元士太多会占据本该由进士担任的职位。同样向皇帝请求固定元士名额。
朱由检想多争取些名额向群臣道:
“元士数量不宜太多但是也不能太少。”
“诸位认为当以多少为宜?”
把皮球踢给群臣看他们想定多少。
袁可立想要定下二十个认为这就够了。
但是三年二十个名额在高级官员看来是够了在中低级官员看来远远不够。名额少了皇帝就只会赐予高级官员后裔怎么轮得到他们?
就连一些侍郎和正卿少卿都觉得三年二十个名额太少他们认为增加到五十个名额更符合朝廷需要。
品级更低的郎中、员外郎要求名额更多就连科道官员也认为名额应该多一点。
勋贵也开始凑热闹觉得越多越好方便自家子侄被特赐元士出身。
袁可立见势不妙眼看群臣要求的名额就要突破百人急忙改了口风把备用想法道出来:
“臣以为元士名额当和进士名额相关。”
“以不超过中卷取用人数为宜!”
中卷取用比例是一成也就是说元士名额不能超过进士一成。
按明年取用六百人计算皇帝在之后三年特赐的元士人数不能超过六十人。
如果以后每科取用三四百人那就只能特赐三四十名元士。
这个数量在袁可立看来已经是个底线。和进士名额挂钩后能约束皇帝不乱赐元士出身。否则进士名额就得增加不然在朝堂上过不去。
群臣想明白这点后大多也赞同这个办法。认为元士名额当和进士相关。
有些人虽然觉得名额少但是想到元士数量如果超过进士一成有可能对进士群体造成冲击他们也没有提出异议认为一成的比例很恰当。
对这个名额暂时可以接受朱由检对袁可立提出的办法很赞赏。而且认为元士名额和进士挂钩相当于在事实上承认两者地位相当。
这对元士的地位确立是大好事所以他当即做出决议元士名额定为进士一成不得随意超过。
特赐元士出身制度逐渐制定完善。
《明史》:
(崇祯)十三年夏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及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二百六十三人号为庚辰特用。……
(洪武)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初魏敏、卓敬等凡八十一人为给事中。上以其适符古元士之数改为元士。至是又以六科为事之本源改为源士。未几复为给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