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天时(2 / 2)

李二得了李源的首肯之后,开始从降卒之中挑选精锐,新组一军,又从全军之中挑选精锐骑卒补充自己亲领的三千骑军,因为这些骑军都着玄甲,故称“玄甲军”。

而一听说去江淮,第一个张罗要去的是就是窦广,李家诸子的嫡亲老舅。

倒不是李源吝啬到不愿意给几个儿子的亲舅舅安排个职位,主要是窦广除了在杨巡造反的时候短暂的领过一阵兵以外,一直就是个富贵闲人。身上的职位都是混俸禄的闲差勋位。

进了长安以后,窦广是封了少府少卿,基本上也就是闲职。皇帝都是傀儡,少府相当于皇帝的账房先生,能有什么事可做的?还不如去外甥那边散散心。

于是李源就让以窦广带着姻亲故旧说举荐的三十余人去了江淮听用。

而江淮这边,除了李元徽亲自坐镇的东关一带还在剑拔弩张,其余各地都在忙着秋收。

郭风和自从担任淮南太守之后,就按照李元徽的指示蚕食淮北,招募流民屯田。

近在咫尺的下蔡早就夺下,已经成了江淮在淮北的重要据点,不必多说。还在颍水和涡水之间修建了不少的坞堡,一直到陈郡边缘,都是江淮集团实际控制区域。

郭风和出耕牛和种子,谯郡方面出人,两边合力在淮北地区搞起了屯田。

到了要秋收的时候,为了防止盗贼、流寇抢夺,李元徽还让常雁衡带着轻骑在淮北负责保护秋收。

而他本人就在东关,跟魏军耗着。

双方加起来超过十万人,其中魏军全都堆在濡须水以东,大江以北的,在江北约有六万人。

江淮方面则集中驻守两座关城和濡须山、七宝山周围,凭险而立。

而在粮食运输上,双方都算是得天独厚。

一个背靠长江,一个坐断濡须水,全都可以凭借水路转运粮食,减少了大规模的消耗和人丁劳役。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战争拼的不光是前线的部队的作战,还有后面的物资转运,同样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

同样,这个时代的农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所以如果因为作战而误了农时,就会让很多人失去赖以维持生活的土地收入,造成恶性循环。

而水路运输就大大较少了沿途的消耗,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不用在征发大量的劳役,以避免错过播种和收割的时机。

这样一来,农业上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粮食减产。从而进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双方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并且水路运粮还都是双方同有的优势。

这时候,完全就是比拼耐心和家底的时刻了。

李元徽在等吕钦在鄱阳湖内水师大治,沿江而下。但这个时间,少说也得一年二载的。

至于曹元静等的,就有点虚无缥缈了。

因为那四个字叫“天下有变”。

天下其实早就有变了,但这能不能等到对你有利的变化,这就得听天由命了。

该你成事的时候,老天都帮伱。可要是你走背字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

这个冬天,来的很早。